河北金融学院实践团:深入云南古茶山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来源: 长城网  
2024-08-26 10:29:28
分享: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号召,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8月7日,共青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国家级重点团队民族团结实践队——河北金融学院“云滇雀灵筑梦队”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五大古茶山,深入调研茶产业发展现状及“茶文化+”新发展模式,挖掘边境多民族混居地区围绕“古茶山”讲好民族团结“中国故事”新形式,探寻从茶产业特色发展到文化传承创新的乡村振兴有效途径。用青年力量赋能乡村发展,展现勐腊县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挑战。

  探索云南茶乡之旅

  近年来,勐腊县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边境县,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结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拓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勐腊地区在茶马古道的兴起和衰落中,形成了极具西南边陲特色的古树普洱茶文化。但不可忽视的是,勐腊地区古茶山茶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品牌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模式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如何在保持茶产业传统魅力的同时,进行现代化转型与升级,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研团队在西双版纳州和勐腊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勐腊县五大古茶山林地,走访莽枝、革登、倚邦、蛮砖、易武各地茶农,与当地傣族、瑶族、彝族、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同吃同住,亲身体验西南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社会结构,切实感受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为茶产业的多元发展提供的丰富文化土壤。

  图为勐腊县茶叶主产区。

  易武古镇:重走茶马古道源头

  易武古镇曾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重要的茶马古道驿站,也是著名的“贡茶”商埠,具有1900多年的历史。易武的古民居、永垂不朽功德碑、曼洒茶执照和状榜、石屏会馆记、永远遵守的思茅《断案碑》等,无不表明:这里是西南地区各民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贡茶”活标本,是最早对外开放出口茶到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城镇之一,说易武是一部普洱茶史丝毫不为过。

  图为团队成员在车顺号品贡茶。

  调研团队在易武镇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在连着七村八寨,青石板铺砌的“易武老街”上,路上还能辨认出几百年来驮茶经过的马蹄印。走访了被道光皇帝赐匾“瑞贡天朝”的车顺号,在百年老屋品茶易武的茶味,了解贡茶历史。最后一位马锅罗头讲述的热情让我们重回曾经马帮的年代以及茶马古道的忙碌。实践团队在贡茶历史中进一步挖掘人文价值,思考古镇活化的新范式。

  图为团队成员在易武镇参观茶马古道起点。

  蛮砖茶村:探秘古树茶园之旅

  《滇海虞衡志》中记,“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蛮砖村历史上是土司头人们经常聚集开会商议解决各种事务的地方。乾隆六年记,当地茶农茶商捐金于此建蛮砖会馆以作行宫。

  调研团队深入蛮砖古茶园,百年的古茶树在原始山林中保持着原生态的生长状态,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震撼了调研团队。这些古茶树树龄多超过百年,与周围的原始森林和谐共生,团队成员在日记中写到“如森林探险,我们逐渐被蛮砖茶山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这里古木参天,溪流潺潺,茶树与原始森林和谐共生,每一棵都苍劲有力,枝叶繁茂”。乡村中丰村干部带着各族村民热火朝天地进行村容村貌的建设,展现民俗、民生的墙画推动了艺术乡建,呈现出勃勃的更新气象。

  图为团队成员在曼庄村参观蛮砖古茶园。

  倚邦茶山:普洱茶中唯一的小叶种

  倚邦茶山作为普洱茶中唯一使用小叶种茶芽制作普洱茶的山头,其小叶种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原料、口感和香气在普洱茶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清代时,倚邦茶更是被指定为贡茶,尤其是曼松茶区的茶叶,因其品质卓越而被皇帝所喜爱。

  走在倚邦老街上,调研团队先是参观了当地的贡茶博物馆了解了倚邦村有关茶文化的历史,在馆长解说中,大家不仅了解了茶的历史沿革,更深刻感受到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实践团还参观了当地的茶马古道,“深情厚意夸茶好,呼唤京华四海扬”,通过亲身感受和探索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和文化交流桥梁,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丰富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在倚邦村委会。

  莽枝茶山:云蒸霞蔚美景奇幻

  莽枝古茶山历史悠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葬铜(莽)的地方,因此得名。莽枝茶山也曾是历史上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穿过蜿蜒的山路,团队成员到莽枝安乐村时,大雨刚刚刷新了山景村庄,云海缭绕,十分引人。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安乐村的建设成果。近年来,安乐村没有拘泥于传统农业生产收入,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开展网络营销。在巩固线下实体店和批发市场等传统销售渠道的同时,探索茶旅融合等新兴销售模式。让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农业的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推动乡村茶文化立体发展的理念。安乐村提出“康养+旅游”的概念,基于自身的茶产业和茶山云海景致,打造当地特色茶文化民宿,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经济的路径探索。

  

  图为团队成员在安乐村感受莽枝茶山云海。

  磨憨口岸:绽放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最后一站,团队前往中国陆地最南端的口岸—磨憨口岸。磨憨口岸所在的磨憨镇,自昆明市托管以来,积极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奋力拼搏,磨憨镇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变化。

  一到达新口岸附近,成员们便感受到磨憨口岸积极推动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鼓励边民参与跨境贸易活动。目前,磨憨镇所辖6个村委会均成立了边民互市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边民合作社达到12家,个体注册工商户也有显著增加。在这里,每天都有无数车茶叶出口老挝,磨憨口岸的茶贸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茶叶出口带动了茶叶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口岸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加深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民族交往。

  图为中老边境磨憨口岸。

   结语

  此次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入云南省勐腊县,围绕民族团结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勐腊县农垦局工作人员表示,勐腊正积极推进打造五大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挖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潜能,推动茶旅建设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勃发的青年力量。河北金融学院实践团队的调研实践,可以为当地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对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助力。

  茶香无形,却成为了当地多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纽带,在勐腊县这片充满生机与和谐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与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相互交织,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勐腊的茶文化产业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典范。

  图为团队成员在易武茶文化博物馆。

关键词
河北金融学院,实践团
责任编辑:杨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