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短至,日影长至,岁晚天寒,冬至已至。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是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时节,天地虽寒冷,却阳气初生,春天的希望正在酝酿。此时养生的关键在于“藏”与“养”二字,藏身心之精气,养五脏之和谐。
冬至节气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数九寒天”的开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时节,万物潜藏以避寒,人体亦需顺应自然之道,保存阳气、涵养精气。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随着冬至的到来,寒冷也到达了尽头,天地间的阳气自地底慢慢回升,这种微不可察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埋下了伏笔,正如诗中所云:“冬至一阳生,亚岁待春来”。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很多地方的人会在冬至这天与家人朋友一起,吃冬至之团,享冬至之饺,藏好能量,共祝新冬。
养肺润燥 藏通畅之气
冬至时节,寒气最盛,万物闭藏。此时,人体阳气趋于内敛,而肺为“娇脏”却开窍于鼻,最易受到外寒侵袭。
《黄帝内经》提到:“肺主一身之气,肺旺则百脉俱通。”冬至养肺不仅能改善呼吸系统,顺畅呼吸,还能促进经脉阳气的运行。因此,冬日养肺十分重要。
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旺,少吃辛辣刺激、过咸之物,足部有很多益肾的大穴,再冷也要多动腿脚。可以选择慢跑、太极等柔和运动,既能益肾改善心肺,又可避免阳气的过多消耗。
罗汉果味甘,入肺、脾二经,具有清肺、润肺的作用,适当用罗汉果泡茶,让冬季呼吸更加顺畅。
百合是我们熟悉的滋润好物,具有润肺、安神之功。寒冷的季节,适当食用百合,可以帮助抚燥养神,对藏养精神很有益处。
雪梨富含维生素C与多种矿物质,适当食用不仅有助于润肺,还能为肺部补充更多营养。
养胃护阳 藏精华营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充足方能化生水谷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储备精气。
《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冬至是“藏”的季节,胃气的充足才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储存精气,因而,冬至养护胃气尤为重要。
猴头菇是健脾益胃的佳品,现代研究表明,猴头菇含有丰富的营养,有助于胃黏膜的自我修复,冬季适当食用猴头菇,可以较好地呵护胃部健康。
中医认为,陈皮具有理气和中,健脾益胃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陈皮能帮助促进肠胃运动、助消化,平时烹饪可适当加入陈皮,对调理胃气很有帮助。
注意保暖
养护胃部,还需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重腹部保暖,减少胃气的损伤,这样才更好地促进精气的蓄藏。
调养气血 藏精神之和
冬至寒冷易使气血凝滞,调气血的关键在于助阳行气,温通百脉,从而提升全身的抗寒能力。《黄帝内经》提到:“气血和,则百病不生。”通过调养气血,不仅能改善寒冬的手脚冰凉、疲乏无力等问题,还能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
因此,我们可通过食补和生活方式调整,内养精气,外调心神,达到气血平衡、情志良好的状态。
《本草纲目》记载,红枣味甘平,补中益气,可滋补气血,是经典的滋补好物。红枣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矿物质等,有助于身体补充营养。
阿胶一直以补血之功著称,《本草纲目》记载,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经,宜血虚者用之。冬藏时节,多食用阿胶,不仅滋养气血,还有助于储存精气。
调节情志
冬日宜规律作息,静养身心,减少气血和阳气的损耗,可通过读书、书写或聆听舒缓音乐,调和心神,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