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枣强农商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省联社、衡水审计中心信息宣传工作要求,聚焦全行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喉舌”作用,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服务转型发展、业务经营、领导决策、基层一线的重要工作来抓,开创了“信息宣传多点开花、阵地建设多点发力、声誉风险全面控制”的工作新局面。
织密队伍网络,信息宣传多点开花。一是完善考核机制,激活内生动力。研究制定《枣强农商银行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将综合信息宣传工作全面纳入各部室、各网点绩效考核,加大信息宣传采编奖励力度,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稿件分级次给予奖励。同时,充分发挥通报的导向监督作用,按月发布考核情况通报,按季兑现绩效奖励,按年评选综合信息先进单位及优秀通讯员。对被评优的单位和个人及时通报表彰,通过工作考核和正面激励,充分调动通讯员队伍的积极性。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搭建交流平台。从各部室、各网点筛选50余名优秀青年骨干,组建通讯员队伍,建立工作交流群用于约稿征文、交流心得,拓宽信息渠道,保证信息来源,为通讯员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仅6月份一个月,通过该群上报基层信息稿件和提供有效素材60余条。三是强化培训学习,实现充电蓄能。组织通讯员队伍参加线上培训2次,邀请长城新媒体专业讲师授课1次,工作群发布信息宣传工作注意事项20余条,全面增强了通讯员的新闻敏感性和信息捕捉能力,打造信息宣传生力军。
拓宽宣传渠道,阵地建设多点发力。枣强农商银行持续筑牢建好主阵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提升形象。一是强化“内媒”建设,巩固内部阵营。充分发挥内部简报在指导工作、反映问题、沟通情况上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反映动态、推介经验、决策参考的重要窗口,积极围绕“一池两新万企”行动、清廉文化建设、基层优质服务等主题,深挖亮点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做法,挖掘先进事迹,选树榜样人物。二是借助新媒体,拓展宣传渠道。该行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工作动态、企业文化、金融产品、金融知识等信息。上半年,平台累计推送消息100余条,累计浏览量达6万人次。三是巧用外部媒体,凸显农商特色。聚焦全行工作亮点,利用省、市、县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全行的工作成效、社会责任、优质服务等。上半年在衡水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长城网、省联社内网主页等各类指定媒体上发表稿件76篇,全面提升了枣强农商银行的品牌形象。四是用好户外平台,塑造农商形象。利用移动网络电视、户外LED屏、沿街灯箱、户外广告牌、活动宣传展台等资源进行外部宣传,扩大宣传效应,提升银行社会影响力。
完善机制建设,声誉风险全面控制。该行坚持机制驱动,强化全媒体时代舆情声誉风险管理。一是健全舆情监测管理。建立舆情监测管理体系,制定下发《枣强农商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枣强农商银行负面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等多项制度,成立管理领导小组,着力加强风险管理;二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组建舆情监测小组,指派专人重点关注各级媒体、网络平台上及省联社舆情预警群提示信息的负面信息,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三是强化全流程处置机制。搭建“事前防险、事中控险、事后化险”的舆情处置机制,一旦发现反映银行负面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处理并逐级反馈信息,重点跟踪关注处理结束后的社会反响,防止舆情反弹;四是规范新闻信息发布。凡涉及全行业务数据、工作动态、经营管理等核心内容的发布与传播,均严格按照流程,由办公室初审,再经主要领导审核后再对外发布;五是积极引导正面舆情。联合枣强县相关部门,发布全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宣传报道,加强正面舆论引导,提升全行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六是畅通客户投诉渠道。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由零售金融部门牵头,认真处理客户投诉信息,高度重视客户情绪引导,掌握舆情处置黄金时间,消除负面舆情隐患,确保舆情风险严管控。
下一步,枣强农商银行将紧紧围绕省联社、衡水审计中心关于信息宣传工作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用高度的政治自觉、严格的工作标准、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信息宣传工作新局面,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讯员 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