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雨,真没想到你们还能来!”
武强县豆村镇养猪大户李女士握着武强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湿漉漉的手,眼眶泛红。此时她的养殖场里,刚满月的500头猪崽正挤在保温灯下哼哼唧唧,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扩建的猪舍面临断粮危机。
作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养猪状元”,李女士去年刚把存栏量扩到千头。“眼瞅着行情见涨,咬咬牙又投了500头猪崽,哪晓得饲料款卡了脖子。”她掏出账本给浑身淌水的武强农商银行小范支行韩行长和农村金融服务专员小邵看,猪舍棚顶的雨声盖不住语气里的焦灼:“昨儿村支书说你们搞了个信用评议,能无担保贷款?”
韩行长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在猪舍边的小屋支起临时办公点,农村金融服务专员小邵蹭了蹭鞋底上的泥,边核对防疫记录边问:“李姐去年出栏量多少?赊过饲料款吗?”随着信息录入界面的信用评分持续攀升,李女士搓动着的双手微微颤抖。
72小时后,随着“叮”的短信提示音,5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李女士抓起手机冲进饲料厂:“这下能睡踏实觉了!等年底出栏,请你们来吃杀猪菜!”
这场及时雨背后,是武强农商银行“一池两新万企”行动掀起的金融春风。通过“背靠背”评议机制,将信用档案建在猪圈旁、大棚里。截至5月20日,已完成45个行政村的“整村授信”,3867户新市民收到“金融体检单”,31家新型农业主体拿到“信用通行证”。
“我们把评议桌搬到田间地头,就是要让老实本分人的信用能变现。”韩行长指着实时更新的授信地图说。在周窝音乐小镇,返乡创业的乐器匠人凭专利证书获得授信;在东孙庄镇果蔬基地,物联网大棚数据成了授信依据;就连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也因勤快的好口碑和准时送达率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武强农商银行正将新“双基”共建向纵深推进。计划年内完成64个信用村的创建,创新推出“退役军人创业贷”“科创贷”“养老贷”“绿色贷”“普惠小微贷”等特色产品,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乡野阡陌。正如雨中那件浸透的“红马甲”,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温暖的金融底色。(通讯员 李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