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为有效防范结算账户涉诈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金融秩序稳定,冀州农商银行切实履行强化账户管理、防范电信诈骗工作职责,多措并举,织密反诈“防护网”,筑牢客户资金安全“防火墙”。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培训长效机制,将单位结算账户风险防控作为重点内容,培训内容涵盖最新的诈骗手段、电信诈骗的常见套路、识别异常交易的技巧、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法律法规、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等。定期通报近期发生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涉诈典型案例,分析案件发生的原因、作案手法和造成的危害,使员工深刻认识到风险的真实性和严峻性。
强化结算账户风险管理,筑牢制度防线
完善账户开立和变更流程,严格执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认真审核企业开户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对于企业变更账户信息、法人、联系人等重要事项,采取严格的核实方法。对单位客户的业务性质、经营状况、资金来源等进行深入了解。对于高风险的客户,定期评估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合理设置并调整非柜面限额,降低潜在损失
充分考虑客户的业务需求、经营规模、交易习惯等因素,对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非柜面限额实行差异化设置。在客户申请调整限额时,充分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查询客户日均余额和日常流水,确认客户的业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对异常或高风险账户的限额进行适当调降。
加强异常交易核实,提高警惕和响应速度
明确异常交易类型,制定详细的异常交易清单,如:短时高频发生大额转账、交易对手异常、交易时间异常、资金流向异常等。建立快速核实机制,对于监测到的异常交易,立即启动快速核实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联系到法人。核实过程中,采取多种提问方式,核实关键信息,确保沟通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严把流程关,审慎查询企业账户余额
客户查询单位结算账户余额时,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实。核实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公章、法人章等印章,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经办人身份证件,印鉴卡等。详细询问客户查询余额的目的,并根据客户的回答判断其合理性。对于含糊不清、理由牵强的查询,保持高度警惕。
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风险防控体系
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包括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科技部门等,形成风险防控的合力。深化警银协作,积极与公安机关合作,信息共享,及时获取最新的风险信息和反诈预警,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对于可疑交易及时请公安机关协查,防范案件发生。
下一步,冀州农商银行将持续强化责任担当,高度重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风险防控工作,严守风险底线,通过制度完善、科技支撑、多方协作等措施,全力构筑单位结算账户风险“防火墙”,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维护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通讯员 任英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