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牵语文脉 思维品育学子心
来源: 长城网  
2025-10-28 11:11:59
分享: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更蕴含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丰富可能。

  10月17日上午一二节课,初中全体语文教师齐聚生物实验室,参与由孟庆涛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借助问题链发展思维品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这首传世名句为切入点,通过五个层层相扣、依次递进的问题链,构建起从文本解读到思维升级的完整教学路径。

  活动伊始,孟庆涛老师以陶渊明诗歌为范本,系统呈现了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从"诗中所见"的具象感知,到"实际世界"的历史考证,再到"生活与诗境差异"的矛盾分析,进而延伸至"儒家思想对比"的文化思辨,最终落脚于"真意内涵"的哲学探究。这五个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思维阶梯,引导教师们经历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思考的认知升级过程。

  在问题链解析环节,孟老师强调,首个问题"诗中所见"旨在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第二个问题"实际世界"引导历史语境还原,第三个问题"差异成因"训练辩证思维,第四个问题"思想对比"促进文化视野拓展,第五个问题"真意探究"则实现哲学层面的升华。这种螺旋上升的问题设计,使思维训练呈现出清晰的进阶轨迹。

  讨论过程中,教师们重点围绕问题链的课堂实施展开交流。孟老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指出,优质问题链应避免线性提问,而要形成多维度的思维网络,如从陶渊明的个人选择延伸至魏晋文人的精神困境,从诗歌意象解读关联至现代文学创作手法。

  针对"陶渊明为何在诗中构建理想世界"的核心问题,孟老师引入"文学乌托邦"理论,分析乱世背景下诗人如何通过文字完成精神突围。这一解读视角为教师们提供了将文本分析与思想史教学结合的新思路,示范了如何通过问题设计打通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壁垒。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问题链的具象化展示,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训练方案。教师们表示,将在后续教学中尝试构建类似的问题体系,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批判性思考者。(王洁 张晓卉 王艳虹)

关键词
十六中 四十二中
责任编辑:孟轩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