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十六中分校)借助问题链发展思维品质——初中地理生物教研组活动
来源: 长城网  
2025-11-14 09:29:43
分享: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十六中分校)初中生物地理教研组在2025年10月30日,成功举办了一场以“借助问题链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主题的深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课堂核心问题设计,通过地理与生物学科的课例分享与研讨,共同探寻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策略。

  活动伊始,教研组长阐述了“问题链”教学的重要性。指出,优质的问题链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是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思维建构”跨越的关键。

  地理课例:从“在哪里”到“为何重要”的思维跃迁,地理学科首先进行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一课的课例分享。本节课的核心重难点在于:①中国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与地势三级阶梯特征;②地形地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享教师分析学情时指出,学生已掌握地形的基本概念,但在建立“分布规律”与“地理意义”之间的关联思维上较为薄弱,容易出现“记得住地形名称,却理解不了其对现实的深远影响”的学困点。为此,课例设计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

  基础层:“我国地势有何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哪些山脉?”——引导学生读图识记,夯实基础。

  关联层:“这样的地势特征会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搭建从地势到水文、气候的思维桥梁。

  应用与迁移层:“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你会如何在东部平原、云贵高原等不同地形区进行产业布局和交通规划?为什么?”——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驱动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复杂问题。

  这条问题链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了从“知其然”(分布)到“知其所以然”(影响)的思维进阶。

  随后,生物学科带来了两节精彩的课例分享。

  

  第一节课例围绕冀少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展开,其核心重难点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及表达式。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问题,课例设计了以经典实验为载体的探究式问题链:“如果没有光,植物会怎样?”“如何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是必需的原料?”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第二节课例聚焦冀少版七年级的《鱼类》,重点探讨鱼类的结构特点与功能。课例巧妙地运用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设计了对比性问题链:“鱼的流线型体型、鳍、鳃这些结构,分别适应了水中的哪些生活环境?”“如果将鱼的胸鳍捆住,它在水中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观察、推理与验证,学生不仅记住了形态结构,更理解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意义,提升了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们就如何更精准地设计问题链、如何把握 问题的难度与梯度、如何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有效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问题链”为抓手,是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充实,研讨深入,为组内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生物地理教研组将继续深耕课堂,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张如霞 王艳虹)

关键词
十六中 四十二中
责任编辑:孟轩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