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冀云  
2025-11-26 16:32:57
分享:

摘要:在数智经济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与数智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是适配产业需求的核心路径。本文基于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数据及行业调研结果,重点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融合现状,揭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并从多维度提出针对性对策,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课程改革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企业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数智化能力提出刚性需求。教育部《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布点达1027个,年招生量超30万人,但近70%的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数智化技能不达标。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人才供给核心载体,其与数智化培养的融合深度直接影响人才适配度,传统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剖析融合现状、解决关键问题极具现实价值。

一、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现状分析

(一)数智化培养投入逐步增加,校际差距显著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教学投入同比增长18.5%,为融合培养奠定基础。分院校层次看,普通本科院校平均经费仅32万元,65%未建成专用数智化实践平台。师资建设方面,重点高校数智化背景教师占比达41%,而地方院校该比例仅17%,部分院校仍依赖传统管理类教师兼职数智化课程教学。

(二)数智化元素初步渗透,融合深度不足

数智化内容已逐步融入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但其融合深度与广度存在明显局限。课程体系方面,82%的院校开设了《大数据管理》《人工智能与管理应用》等数智化课程,但多为选修课且学分占比不足10%,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等融入数智化案例的比例仅35%。培养模式方面,40%的院校尝试"管理+数智"双模块培养,但模块间缺乏有机衔接;仅28%的院校建立了数智化人才培养特色班,多数仍沿用传统培养框架。调研显示,学生数智化技能考核通过率仅53%,其中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能力得分最低。

(三)实践教学逐步探索,产教协同待深化

部分院校已开展数智化实践教学探索,形成典型模式:课程实践方面,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引入SAP数智化管理模拟系统,开设沉浸式案例教学课程;校企合作方面,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共建"数智管理实训基地",年接纳实习学生超200人次;竞赛驱动方面,全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数智化案例分析大赛参赛院校达400余所,推动实践能力提升。但整体来看,产教协同深度不足,仅32%的院校与数智化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60%的实习基地仍以传统管理岗位为主,难以提供数智化实践场景;实践教学评价仍以报告为主,缺乏数智化技能量化考核标准。

三、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人才培养融合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培养定位模糊,数智化目标不明确

多数院校未形成清晰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定位,导致融合方向偏差。一是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75%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未明确数智化能力指标,仅笼统提及"复合型人才",未区分不同行业数智化需求的差异化培养;二是定位与产业脱节,调研显示45%的院校培养目标未结合区域数智产业特色,如制造业集聚地区仍沿用通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顶层设计缺失,仅23%的院校制定了专门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划,部分院校将数智化培养等同于增设几门课程,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某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仅增设《Python基础》课程,未配套管理场景应用教学,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体系滞后,数智化融合不系统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数智化融合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课程结构不合理,数智化课程多集中在高年级且学分占比不足15%,与传统管理课程缺乏前置后置衔接,形成"孤岛式"教学;二是内容更新滞后,60%的数智化课程教材仍沿用3年以上版本,未纳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管理应用等前沿内容;三是教学方法单一,70%的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中数智化案例占比不足20%,缺乏项目式、沉浸式教学场景设计。此外,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等专业的交叉课程开设率仅30%,难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三)师资结构失衡,实践教学效能不足

师资与实践教学是融合落地的关键支撑,二者存在的问题制约培养质量。师资层面,复合型师资缺口突出,2023年工商管理专业数智化师资需求同比增长58%,但具备管理专业背景且掌握数智技术的教师占比仅22%;教师培训不足,50%的教师未参加过系统的数智化教学能力培训,仅通过自学开展教学;企业导师参与度低,校企双导师制覆盖率仅18%,难以引入产业实际经验。实践教学层面,硬件设施不足,40%的院校数智化实训设备老化,无法模拟最新管理场景;实践内容浅层化,70%的实践项目仍以数据录入、简单分析为主,缺乏智能决策、流程优化等深度实践;考核评价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未建立数智化技能成长型评价体系。

四、对策建议

(一) 对教育管理部门: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扶持

一是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支持普通院校数智化实践平台建设、师资培训及教材开发,对成效突出的院校给予奖励性补助;将数智化融合纳入省级教改项目重点立项方向,加大对普通院校的倾斜力度。二是搭建省级协同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建立“数智化教学资源共享库”“跨校师资共享池”“企业项目对接平台”,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地市建立“校地企”合作示范基地,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激励政策。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将数智化融合成效纳入普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核心指标,突出企业满意度、毕业生数智能力等量化指标;发布《普通院校管理学科数智化融合指南》,分区域、分类型明确融合重点方向,避免“一刀切”。

(二)对普通院校:深化内涵建设与模式创新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聚焦地方产业特色,构建“基础模块+特色模块”的数智化课程体系,如制造业地区侧重智能制造管理,服务业地区侧重数字营销与智慧服务;加快教材更新与教学模式改革,推广“项目驱动+工具实操”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二是强化师资建设,建立“数智化教学能力认证”制度,将数智化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选派教师定期参与企业项目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企业,共建特色实训基地与项目库;推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双导师制,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指导与考核评价。

(三)对用人单位: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开放优质资源,向普通院校共享非核心业务数据、实践项目及技术培训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实践场景;与高校共建“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定向输送”。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向合作院校反馈毕业生数智化能力适配情况,参与培养方案修订与课程评价,形成“培养—就业—反馈”的良性循环;为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助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院校管理学科数智化融合势在必行且具备可行性。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智化能力已成为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备数智技能的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传统模式高31.5个百分点。尽管普通院校存在资源限制,但通过“精准投入+协同共享”的模式创新,可有效突破师资、平台等瓶颈,实现数智化融合的高质量落地。

作者:王俊岭,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GJJG217。

关键词
责任编辑:解哲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