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创新举措,也是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武强农商银行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组织引领“明方向”。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该行制定了《武强农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目标、营销范围、活动要求等事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由行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行长担任,成员为授信审批部、合规风险管理部、各支行、小贷中心、客户经理部负责人,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将客户营销与增户拓面、降低户均等指标有机结合,与电子银行指标同步推进,努力形成多点开花的工作成效。二是完善包联机制。完善了包联机制、督导机制、考核机制。班子成员和各部室落实了包联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格局。 各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家客户经理部、小贷中心,并包联辖内支行网点。制作了走访表和统计表,明确了小微企业融资与存款、电子银行业务一体化营销的工作要求。对工作进度实行日统计、日通报、周排名管理,每周组织对落后单位进行调度。
深耕市场“求实效”。一是突出目标客群精准性。一方面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并结合第三方软件,对县域内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进行筛选,将与本行无信贷业务、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客户作为目标客户,根据其经营特点及融资需求,提供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另一方面发挥各支行地缘、人缘和信息互通优势,有效防止重复营销和无效营销,提高了营销的精准性。二是提高营销客群的广泛性。营销范围群包括城乡沿街商铺、农村个体经营商户、种养大户、区域性产业集群,通过广泛走访,对贷款、存款及电子银行业务实行一体化营销,提高了营销效能。三是健全营销成效的长效性。对于有业务需求的客户,坚持线上加线下模式,业务基本做到日清日结。对2020年至今曾授信已失效的客户,选取高价值客户实行现场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推介相关业务,开展流失客户召回。对于暂时尚无业务需求的客户和纳税M级以上小微企业落实白名单管理要求,将走访情况形成走访档案,留存联系方式,定期开展回访,对于潜在重点客户单独建档针对性营销。
惠企利民“出实策”。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的问题,该行不断创新创优各类产品、推出各项惠企政策、提升小微企业服务体验。一方面是在产品创新上,积极走访对接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对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研发了针对“沙洼手套加工协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手护贷”。针对北代套丝机、对焊机产业的“精工贷”,针对相关产业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其他自然人类客户信贷需求,以快贷系统为依托,提供个人信用类贷款产品,授信额度最高50万元,利率低至3.3%起。截至目前,已办理“手护贷”25户,金额143.9万元;“精工贷”6户,金额298万元。在信贷流程上,该行以小贷中心落实“信贷全流程新模式”为切入点,以打造上下结合、责任连结、绩效分成的信贷管理模式为保障,助力扎实做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系列工作。
严把准入“控风险”。一是严把客户准入关,强化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线下做好调查工作,线上严格审查客户资料,确保客户借款资料真实、齐全,并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进一步加强监控。二是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落实贷后跟踪检查与监督,做到日常防范、控制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对借款人的还款行为、经济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贷款本息还款异常,立即采取清收措施。三是要求客户资金流水在本行办理,客户经理定期监控客户资金流水情况,采取电话、微信或现场等方式对客户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信用状况等进行跟踪检查、定期检查和监控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该行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县域、支持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深耕普惠金融,以真心实意的情怀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周密部署、加快推进,靠前服务、精准对接,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早落地、快见效,持续擦亮小微金融特色名片。截至4月末,该行双基共建客户贷款余额超16.89亿元,较年初增加0.73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突破33.33亿元,较年初增加0.97亿元。(通讯员 李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