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小道上的跋涉,田埂边细心的攀谈,村口老树下促膝的倾听……这些并非闲情逸致的消遣,而是武强农商银行贴近大地、汲取鲜活金融需求最珍贵的日常。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武强农商银行小贷中心更是深知“三农”沃土蕴藏的勃勃生机与潜力,更清醒认识到:唯有真正让服务下沉、触角延伸,方能在普惠金融的广阔田野上扎下根脉,让更多乡亲在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下,摆脱资金束缚,迎来增收致富的金色希望。
深入村户,触摸农民需求之“脉”,看清传统模式之“坎”。过去“等客上门”的惯性思维,如同隔岸观火,难以真切体察乡村发展的深层脉动。如今,从传统种养户到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从满足简单生活周转到支持特色种养、小型加工、乡村电商等产业升级,资金需求早已超越了单一维度。其特点鲜明:既要“短、频、急”应对生产周期,又需额度灵活、手续简便;既要“雪中送炭”缓解燃眉之急,也渴望“锦上添花”支持长远发展。一些农户因缺乏有效抵押物或规范财务记录,被传统信贷“高门槛”挡在门外;一些有想法、有技术的能人因启动资金匮乏而望“业”兴叹。这“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正是金融服务亟待突破的壁垒,也是武强农商人下乡拓户最核心的使命。
破解困局,将“整村授信”作为下乡拓户的破冰利器。新时代的金融服务模式,不再是零敲碎打地筛选客户,而是以村为单位,依靠村“两委”、乡贤能人等关键力量,结合系统内外部数据,对全村农户进行“地毯式”信息收集与信用初评。信贷员们逐户走访,详细了解家庭结构、资产状况、经营项目、信用口碑,建立更为立体鲜活的“家庭资产负债表”与“人品道德档案”。在此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农户提前核定信用额度,发放“预授信通知书”。一旦农户有资金需求,即可凭此通知,享受“一次授信、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便捷服务,大幅缩短了审批链条,提升了资金获取效率。这一模式,如春风化雨,将金融服务的“及时雨”精准滴灌到有需求的田畴。
服务不仅要“贷得到”,更要“贷得快、贷得好、贷得安”。武强农商银行大力推进“移动银行”进村入户,客户经理携带移动设备现场办公,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完成贷款申请、签约、放款;同时优化线上渠道,推广手机银行便捷功能,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针对乡村特色产业,该行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如“金穗农贷”“助商贷”等,额度、期限、还款方式更贴合产业周期。风险防控是生命线,该行强化贷前调查、贷中跟踪、贷后管理,结合村情建立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确保每一分信贷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惠农、助农,而非徒增负担。同时还在村里开设“金融夜校”,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宣传反诈常识,让农民朋友既会用金融,更懂得保护自身权益。
下乡拓户深耕细作,成效初显。某村通过整体授信,数十户种植户及时获得资金更新品种,当年增收显著;一位返乡青年凭借银行便捷的启动资金,成功创办小型农产品加工坊,不仅自己致富,还吸纳了邻里乡亲就业……数字背后,是数千万元信贷资金注入乡村产业,是数百户家庭获得增收机会,是信用环境在乡村的悄然改善,更是农商人践行普惠金融的坚实足迹。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田间地头那些朴素的期盼与信任,正是武强农商人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唯有持续将脚步印在阡陌之间,让服务的热忱与创新的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交织,才能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让金融“活水”畅流于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为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增添那抹最为厚重、最为温暖的金色希望——让更多农民兄弟的腰包真正鼓起来,让丰收的喜悦在每一张脸庞上绽放!(通讯员 陈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