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来人往的乡镇集市上,在农户敞开的院落里,在沿街商铺的柜台前……两位来自赵县联社赵家庄信用社的客户经理身影,已成为一道熟悉的风景。他们坚持每周两次的外拓走访,将金融服务主动送到客户身边,不仅成为乡亲们的“老熟人”,更在面对面交流中精准捕捉到经济发展的一线需求,为优化普惠金融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的一手信息。
“每周两访”成常态,金融服务零距离。据了解,信用社两位客户经理将外拓走访固化为每周的“必修课”。他们的足迹并不局限于单一区域:在热闹的集市, 他们向摆摊的商户推介便捷的收款码;在宁静的村落, 他们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定期存款与惠农贷款;在繁忙的沿街商铺里, 他们为店主们解答资金周转的难题。
“我们每周每人平均能完成20户有效拜访。路线规划得很满,集市、村落、商铺都会走访到。”其中一位客户经理介绍道:“一开始大家还有些陌生,现在走到哪儿都能聊上几句,乡亲们很愿意跟我们说说经营上的事。”通过这种“铁脚板”式的走访,存款、贷款、收款码等金融产品的宣传不再是冰冷的传单,而是融入充满信任的交流中。
走访挖出“真需求”,精准把脉助发展。正是在这种深入市场的走访中,一次关键的交流揭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融资需求。某村集体近年来集中流转了土地,过去一直与大型农业公司合作,模式相对简单。今年,村集体决定转变思路,尝试自主经营,以期获得更多收益,但启动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客户经理在走访中了解到,该村集体在购买种子、化肥、支付人工费等方面存在不小的资金缺口。虽然玉米、小麦收获后资金能够回笼,但前期投入让他们犯了难。更让他们顾虑的是,农业本身利润薄,而市场上一些融资渠道的利率相对较高,担心辛苦一年“为银行打了工”。
当好政策“联结者”,惠农举措再升级。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信用社的高度重视,并将收集到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整理与分析,并积极向联社汇报。他们认为,此类需求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普遍性,现有的金融产品在利率和灵活性上尚有优化空间。
“我们的角色,就是做好客户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联结者’。”客户经理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向联社建言献策,争取能针对这类规模化、集体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推出更多额度适中、利率更优、还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更匹配的专项惠农贷款产品。”
赵县联社赵家庄信用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更要将走访制度坚持下去,促使服务不断下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的金融服务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通讯员 赵欣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