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经营始终是赵县联社的立社之本、经营之道。长期以来,赵县联社将合规文化深植于企业肌理,系统性筑牢风险防控屏障,为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风险背后是人的风险,信任永远不能替代监督。赵县联社深刻认识到,筑牢思想的堤坝,是合规管理的第一步,更是最关键的一步。为此,联社致力于将合规意识内化为每位员工的内心认同与行为自觉。
惊心:一句警示与一场困境
“坏账背后有坏人。”此话如芒在背,点醒了不知多少人;此言又如针,又刺中了合规管理的核心——人。现实工作中,制度悬空、执行变通、凭习惯办事者大有人在,根源在于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严重缺失。在繁重的任务、刚性的考核乃至形形色色的“围猎”之下,思想防线一旦失守,“坏人”便可能由此滋生。
近两年,是小额信贷业务高速扩张的两年,“赢销”“进度”是主旋律,报告会、督进会接连不断。相比之下,“合规”的声音,微弱得几乎被淹没。
破局:从“隔靴搔痒”到“触及灵魂”
联社的信贷工作人员,在合规管理方面,一直在不断地尝试。曾几何时,组织员工将制度文件翻出来,在晨会、夕会上学。从个人领读的沉闷,到客户经理轮学、结合案例讨论的活跃,赵县联社迈出了一大步。
但很快遇到瓶颈:团队里出现了熟悉条文的“制度通”,却未能打通“制度”与“风险”之间的隔膜。甚至有人认为制度绑住了发展手脚,“效率第一”的潜意识,仍是行为的主导。
警醒: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如今,合规意识已深深植根。但这份清醒,恰恰始于亲手处置一笔笔不良贷款之时。回溯这些风险的源头,绝大多数种子早在贷款发放的那一刻就已埋下。受当时整体业务氛围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影响,联社在风险识别上存在能力短板,未能洞察其隐患。管理上,联社管理人员也曾有过天真的一面:看到客户经理经验丰富、年轻有冲劲,便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会珍惜职业生涯、自然把好关。现实却给了深刻教训:信任是油门,监督才是方向盘和护栏。没有监督,速度越快,结果越危险。
笃行:系好“纽扣”的三重修炼
系好这颗决定命运的“纽扣”,应聚焦于三件事:一是让合规“活”起来。制度不能只在纸上,要用血淋淋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员工真切感受:一次违规,代价可能是职业生涯的污点和终身的追悔。二是让氛围“浓”起来。合规意识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曾经参加过消防培训的职工或许都有感触,在目睹触目惊心的案例后,立刻为家中配齐消防设备,并严格遵守用电规范。但数月之后,警惕之心难免松懈。此时若再来一次培训,用新的教训重新绷紧思想之弦,效果便十分显著。合规教育亦是如此,必须通过多频次、多形式的警示与学习,实现持续巩固。同时,更要公开表彰那些顶住压力、坚守原则的“老实人”,让合规者在集体中获得最高尊重,从而塑造“按制度办事光荣、按流程操作有功”的团队文化。三是让习惯“养”起来。 合规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其从外在的强制要求,内化为每位员工无需提醒的自觉。要通过长期的引导与实践,让“操作前合规思考、操作中合规执行”成为自然而然的肌肉记忆和职业本能。(通讯员 赵欣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