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教师原创命题能力,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生物教研组于4月30日开展了"以说题促教研,原创命题展智慧"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真实情境下的原创试题开发",通过说题展示、案例剖析与集体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命题新路径。
立足真实情境,构建科学命题逻辑
教研组长郝老师以"滹沱河生态系统修复"生态题为例,讲解自己命题思路和流程。该题以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为背景,通过该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监测数据表、生物群落结构,丰富丰富度等信息,构建起具有试题探究深度的真实情境。
"命题首先要明确大题干的核心任务——探究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平衡的影响机制。"郝老师通过梳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人类干扰因素-生态修复措施"三层逻辑框架,确保试题既符合科学研究范式,又贴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题干设置采用"递进式探索"模式:第1小题考查碳循环基础模型建构,第2小题分析数据异常原因,第3小题设计修复方案,形成"现象描述→问题分析→实践创新"的递进问题。
分层解构信息,搭建思维进阶阶梯
杨红丽老师给出合理化建议,她认为,信息分层呈现是关键,可以通过信息分栏,将核心参数、干扰信息、补充资料进行视觉化区分。特别是在图表解读环节,采用"总-分-总"策略:先整体描述曲线趋势,再对比特定实验组差异,最后综合各模块结论形成整体解释。
活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情境资源库",收集生态环境、医疗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前沿素材可以使命题资源更丰富,应用《情境化命题质量双向细目表》,从科学性、探究性、教育性等维度建立标准可以使命题更标准化。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解剖命题“小白鼠”,明确了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科学路径。大家深刻认识到,优质试题应是"有情境的知识载体、有逻辑的思维地图、有温度的价值引导",可以让生物学核心素养在真实问题的探究中生根发芽。(通讯员 郝立华 杨红丽 王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