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第十六中学初三(1)班的教室暖意融融,气氛热烈。初中数学组全体老师齐聚于此,共同聆听杨紫琛老师带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传播问题”公开课。这堂课以生动的情境、清晰的逻辑和巧妙的设计,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课堂趣味的教学盛宴。
课堂伊始,杨老师并未直接切入枯燥的公式推导,而是用谍战故事中“情报传递”的情境引入:“在拯救濒危物种的紧急任务中,关键指令从1人传给2人,再由这2人各自传给新伙伴,大家能算出几轮后会有多少人掌握指令吗?”新奇的设定瞬间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原本抽象的“传播问题”变得具象可感,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随后的“引例环节”,杨老师层层递进,从具体数字到抽象字母,引导学生逐步拆解问题。先是“1人患流感,第一轮传染2人”,让学生计算第一轮、第二轮后的患病人数;再将“传染2人”换成“传染3人”,巩固规律;最后用“传染x人”进行升华,让学生自主推导得出“两轮后总人数”的表达式。整个过程中,杨老师不断提问引导,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思路,课堂互动频繁,学生们在“思考—讨论—解答”中逐渐掌握了核心知识点。

最精彩的当属“类型辨析”部分。杨老师通过对比表格,清晰区分了“传染源参与传染”和“传染源不参与传染”两种情况,并用简洁的公式总结:前者两轮后总人数为(x + 1)^2,后者为1 + x + x^2。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她还结合“十六中中高考捷报转发”“电脑病毒感染”等贴近生活的案例设计练习题,学生们积极作答,正确率极高,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课后,初中数学组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杨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十足:一是情境创设巧妙,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二是逻辑层次清晰,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同时,老师们也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学困生参与度”等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

此次公开课不仅为初三(1)班的学生带来了一堂高效的数学课,也为初中数学组的老师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相信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老师们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杨紫琛 刘莹 王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