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赴阜平县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5-07-10 22:06:22
分享:

  7月5日至9日,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走进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开展“语言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涵盖英语支教、农业科普宣讲、红色双语讲解员培训及普通话推广调研等实践内容师生以专业实践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文化传承。河北农业大学校长赵建军前往实践地看望慰问师生团队,并实地考察活动开展情况。

  深耕教育帮扶:让语言与知识扎根乡村

  在英语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们以游戏互动、情景对话等形式设计主题课程,引导小学生用英语解码家乡风物。次次地讲解,一次次不厌其烦地示范,志愿者鼓励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开口整句地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再到可以流利地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学校历史、介绍国防知识,看到孩子们的不断进步,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志愿者和小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八一希望小学校长高娟娟指出,支教活动的开展,将学校的英语教学从三年级提前到了一年级,对小学生英语启蒙与课程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赵建军在观摩英语课时指出,这种“语言+乡土”的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又厚植了本土文化认同。

  此次支教活动是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耕太行”志愿支教团队自今年4月以来第7次线下支教活动,除此之外,支教团队师生还利用线上平台每周开展线上辅导,外国语学院与八一希望小学还建立了大学生班团支部对接小学班级的联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辅导,活动旨在补充乡村基础教育,尤其是英语教学师资力量,提高乡村学校英语学习效果。

  厚植知农情怀:农业科普播种科学基因

  在实践活动中,团队师生充分发挥河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特色优势,结合阜平当地种植特色,通过“理论讲解+实践观察”模式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学生介绍玉米、小麦等作物的生长过程小学生在志愿者引导下近距离观察、触摸种子并了解从种子发芽到发育成植株的生长过程同时在心中埋下“知农爱农”的种子。赵建军在参观科普课堂时强调,实践团队师生要持续发挥学校农业学科优势,通过“实践课+地头课”的模式培养乡村振兴后备人才,真正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高娟娟感慨:“这样的课程既拓宽了学生视野,更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传承红色基因:双语讲解激活历史记忆

  实践团队师生走进晋察冀边区纪念馆,开展“小小红色双语讲解员”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从发音技巧、叙事逻辑入手,指导孩子们撰写中英文讲解词。其中一名六年级学生坚定地站在马兰村抗战展区前,用中英双语讲述“马兰村抗日故事”,身临其境般将所有参观者带进那段艰辛又自豪的历史。当她被问到为什么要做一名“小小红色讲解员”,她回答道:“我想让更多人听到家乡的红色历史。”此外,外国语学院志愿者还对八一希望小学学生开展英文校史长廊讲解培训。赵建军在参观讲解员培训时表示,双语传播红色文化的方式,既能让革命精神走出深山,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国际化表达视角。

  此外,实践团队师生还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形式深入农户,系统调研当地普通话普及现状,为后续精准开展语言服务积累数据支撑。此次活动将专业学习与乡村服务深度融合,为语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下一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深化“外语+农业+红色教育”乡村支教活动不断发挥学院、学校特色优势,让教育资源与文化服务真正下沉基层,为阜平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力。

关键词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杨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