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集市的凉皮摊前,客户张女士麻利地打包着吃食,脸上笑意盈盈—— 如今她的祖传手艺已从流动摊位变成了临街门店;田间地头,无人机在返乡青年的操控下精准施肥,智慧农业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农产品加工坊里,新设备高速运转,老李盘算着下月再招几名员工……这些乡村小微企业的成长蜕变,背后都离不开赵县联社赵家庄信用社的金融赋能。
乡村小微企业的 “成长烦恼”,往往始于一个 “钱” 字。农户老李想扩大加工坊规模,却被流动资金卡住;凉皮摊张女士怀揣门店梦,启动资金成了“拦路虎”;返乡青年带着农业新点子归来,设备与培训费用让他犯了难。资金短缺、金融知识匮乏、市场信息滞后,像一道道枷锁,困住了这些 “小微”的脚步。
“不能让‘微小’成为乡村创业的天花板。” 赵家庄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穿上红马甲,走出柜台,走进作坊、集市、田间。他们带着政策与诚意,为老李定制贷款方案,简化流程、优化利率,让新设备顺利进场,推动加工业从“小打小闹”迈向标准化;向凉皮摊张女士详解金融政策,帮她申请启动资金,让祖传手艺有了走出乡村的底气;为返乡青年提供科技金融支持,让无人机植保队在田野扎根,播撒智慧农业的种子。
金融赋能不止于资金。信用社还搭建起“金融+服务” 体系,把晦涩的信贷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干货”,通过培训帮助小微企业补上金融知识短板,用精准服务扫清成长障碍。
如今,“小微”的蝶变正在乡村上演:老李的加工坊成了带动就业的“小支点”,凉皮摊张女士的门店成了致富“金招牌”,无人机团队吸引着更多青年返乡。这些“小微”的成长像涟漪扩散,让乡村集市更热闹,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从“微小”到茁壮,从挣扎到微笑,赵家庄信用社用金融“活水”浇灌乡村创业土壤。在这里,每个奋斗者的笑容都在诉说:“小微不小,未来可期”,这不仅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无数乡村创业者用奋斗书写的成长篇章。(通讯员 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