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来人往的营业大厅里,ATM机前总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弯腰、倾听、手把手指导——那是阜城农商银行大堂经理们日复一日地寻常画面,却藏着对老年客户最贴心的守护。对于习惯了人工柜台的老年人而言,ATM机的屏幕、按键与操作流程,曾是横在“便捷取钱”前的一道小门槛,而大堂经理,正是架起这道门槛的“摆渡人”。
清晨的阳光刚洒进砖门支行大厅,李阿姨就攥着社保卡在ATM机旁徘徊。“姑娘,这机器咋取钱啊?我怕按错了把钱弄没了。”听到声音,大堂经理小刘立刻快步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阿姨您别着急,我一步步教您,咱们慢慢来。”她先帮客户确认了银行卡是否插对方向,又用手指着屏幕上的“取款”按钮,轻声解释:“您看,点这个选项,然后输入您想取得金额就行。”担心客户记不住密码输入的位置,小周特意侧过身,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密码按键在这儿,您慢慢输,我不看。”当现金从出钞口缓缓吐出时,李阿姨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连连道谢:“多亏了你啊姑娘,不然我今天这钱还真取不出来!”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对于大堂经理来说,帮助老年人使用ATM机,从来不是简单的“操作指导”,而是带着耐心与细心的“陪伴服务”。他们会放慢语速,把“转账”“查询”“取款”这些专业词汇,换成老人们听得懂的家常话;遇到听力不佳的老人,他们会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比画,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被清晰理解。
有一次,年过七旬的张大爷独自来银行取现,却忘了银行卡密码,尝试几次后机器锁定,急得额头直冒汗。大堂经理小刘见状,赶紧扶他到休息区坐下,连忙安抚情绪:“大爷您别慌,密码锁定不影响卡里的钱,咱们去智慧柜台重置一下就好。”随后,小刘帮张大爷进行密码重置,并指引取现,临走还不忘叮嘱:“大爷,您可以把新密码记在方便找到的地方,下次来取钱,不管是找我还是其他同事,我们都会帮您。”张大爷握着小刘的手,感慨道:“你们比孩子想得还周到,有你们在,我们来银行办事踏实!”
在数字化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便捷的智能设备不应成为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阜城农商银行大堂经理用一次次弯腰指导、一句句耐心叮嘱、一个个温暖陪伴,将冰冷的机器操作,变成了有温度的服务传递。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复杂的金融演算,但正是这些关乎“取钱”的小事,让老年客户感受到了金融服务的温度,也让“老有所助”的温暖,在三尺柜台外静静流淌。
这温暖,藏在每一次手把手地教学里,藏在每一句耐心的解答中,更藏在大堂经理们始终不变的初心——用专业与温情,守护好每一位客户的金融需求,让便捷服务,温暖每一个角落。(通讯员 杨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