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推动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应用,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核心素养目标及高考命题趋势,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高中物理组特举办“新教材新课标深度解读与教学实践研讨会”。陈璞茹、范诺、史风华、仵金良等,分别从高一必修内容、选修模块、高考命题关联三个维度展开专题分享,旨在通过“理论解读+案例分析+实践建议”的形式,为全体物理教师提供系统性的教学指导,助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率。
陈璞茹、范诺侧重高一必修部分解读。 陈璞茹与范诺从核心素养导向出发,系统解读了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的结构调整与教学实施路径。必修内容以“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及其守恒”为核心模块,强化物理观念的结构化构建,例如通过“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阶梯式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运动的描述框架,渗透“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方法。新教材显著增加实践性内容,如“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中引入数字化传感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同时,教材融入“高铁运行中的力学问题”“桥梁的受力分析”等真实情境案例,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与数学向量知识结合分析力的合成),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助力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高二的史风华老师重点对选修部分进行解读。
史风华聚焦选修教材的选择性与拓展性,强调其在培养学生学科特长与创新能力中的关键作用。选修模块(如“电磁学与信息技术”“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初步”)以“基础+拓展”分层设计,既保留经典内容(如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干涉衍射),又新增前沿性主题,如量子通信、引力波探测等,通过“科学史话”栏目展现物理学发展历程,渗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思维方法。教材突出探究深度,例如“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设置“误差分析与方案优化”任务,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并评估方案优劣;在“相对论简介”模块中,通过“孪生子佯谬”等思想实验,引导学生突破经典时空观局限,培养批判性思维。史风华指出,选修教学需注重“个性化指导”,结合学生兴趣(如工程技术、科研方向)选择模块组合,通过项目式学习(如“设计简易无线充电装置”)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
高三的仵金良老师从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出发,深入剖析命题改革与新课标、新教材的衔接逻辑。他强调,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导向”,直接对接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与探究活动:例如2024年某省高考题“运动员高台跳水的机械能变化分析”,原型源自必修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蹦极运动”案例,考察学生将真实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实验题“设计测量动摩擦因数的方案”,呼应教材中“问题驱动式”探究要求,开放度显著提升。 新教材新增内容成为命题热点,如“动量定理的应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在高考中常以跨学科情境题呈现(如结合生物学中“动物运动的力学效率”)。仵金良指出,命题通过“基础性试题(占比约50%)回归教材例题”“综合性试题整合模块知识”“创新性试题设问开放”三层设计,引导教学避免“题海战术”,转而关注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等栏目蕴含的思维训练价值。他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教材-课标-高考”的联动,通过“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次解读活动系统梳理了新教材的编写逻辑、教学实施路径及高考命题趋势,为是全组教师提供了从“理解课标”到“用好教材”再到“对接高考”的全链条指导。(仵金良 范诺 史风华 陈璞茹 王艳虹)